(名數)略雲四禪,新雲四靜慮。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。此四禪內道外道共修之,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網,在果者生於色界,且為生諸功德之依地根本,故曰本禪。(一)初禪,初禪之前行,有粗住,細住,欲界定,未到定。其正禪具八觸十功德。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攝心,故氣息調和,覺此心路泯泯澄淨,怗怗安穩,其心在緣,居然不馳散,是名曰麤住。由此心後怗怗勝前,名為細住。其後一兩日或兩月,豁爾心地作一分開明,我身如雲如影爽爽空淨,雖空淨猶見身心之相,未有定內之功德,是名欲界定(成實立欲界定俱舍不立之攝於未到定中),從是心後泯然一轉,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鋪,猶如虛空是名未到定(成實不立之,俱舍立之名未至定),此時性障猶在,未入初禪也。在此未到定,身心豁虛空寂,內不見身,外不見物,如此或經一日乃至一月一歲定心不壞,則於此定中即覺自心之微微動搖,或感微癢,即發動癢輕重冷煖澀滑,是名八觸。此為色界之四大極微與欲界之四大極微轉換,而發此觸相也,此乃正入初禪之相。此時有十功德,又謂之十眷屬。如空,明,定,智,善心,柔軟,喜,樂,解脫,境界相應是也(是就八觸中之動觸而論餘七觸功德准之)。此八觸十功德,唯在初禪,二禪已上則無,是為初禪之特相。就四禪總體言之,則以十八支分別,十八支者初禪五支,二禪四支,三禪五支,四禪四支也。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禪,故名為支。初禪五支者覺支(新曰尋支),觀支(新曰伺支),喜支(新同名),樂支(新同名),(經部為眼耳身三識之樂受,有部不許定中三識,僅有意識故為輕安樂非樂受也),一心支(新定支也)。(二)二禪。呵棄初禪之覺觀而得此禪,於初禪已了色界四大轉換。故二禪已上無八觸十功德也。二禪之四支者,內淨支(俱舍以為五根中之信根,深信受勝實之功德也,淨為信相。故曰淨,屬心故云內),喜支,樂支(輕安樂也,非樂受),一心支(新定支),也。(三)三禪,呵棄第二禪之喜受而得三禪也。此禪具五支,捨支(是行捨非捨受),念支(三禪之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念),慧支(同上),樂支(意識之樂),一心支(新曰定支寂然在定是也)。(四)四禪,呵棄三禪之樂受。四支者不苦不樂支(新曰中受支,五受中之捨受也),捨支(捨第三禪之樂受也非憂悔),念支(念下地之過自己之功德長養之),一心支(猶如鐘,猶如清水)也。初禪之五支乃至四禪之四支為何?即行體是也,依俱舍之意,初禪之付五支者,以此時二十二心數發於一時(大地十與大善地法十及覺與觀也),於中取強者為五支,五支皆定體也,成論明五支前後相次而起,取四支為方便,一心支為實體。天台止觀,法界次第之所明,大要據成實論。見止觀九之一,法界次第上,俱舍論二十八。智度論十七曰:「若能呵五欲、五蓋、行五法,欲、精進、念、功慧、一心,行此五得五支,成就初禪。」(參見:禪)。梵Catur-dhyāna。


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t/%E4%BD%9B%E5%AD%B8%E5%A4%A7%E8%BE%AD%E5%85%B8/%E5%9B%9B%E7%A6%AA%E


文章標籤

rhodesrb38h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

◎本次導讀內容說明:
文章標籤

rhodesrb38h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常說佛在心中 . 事實上 . 邪物也在我們心中 . 祂也布滿整個宇宙空間 . 當事人一旦進入靜坐冥想的領域 . 與您生生世世結 " 業力 " 的邪物必然知曉 . 為何知曉 ? 因為一切有靈性者 . 心靈皆是相通的 . 甚至可說 . 完全沒有距離 . 祂應您所召而來 . 您所聽到的聲音以及光點就是邪物 . 這種的光有五顏六色 . 如藍色 . 紅色 . 黑色 . 白色 . 金光橘色........等等 . 當您使力之後異象消失 . 是因為人的意志力與心力可以在短時間與祂抵抗 .這就是靈性的力量 . 但長時間來說 . 您還是會受到祂的束縛 . 只要您心術純正善良 . 祂對您的傷害還是有限 . 重要的是 . 您要有正確的觀念與意志力 . 沒有正確的觀念 . 您就會一直被誤導 . 因為祂對人類心靈的侵蝕是無所不在的 . 只是您不知道而已 ! 自此以後 . 請不要再靜坐 . 平平凡凡過日子 . 勤修內德 . 不須害怕 . 保持平常心 . 時間久了這種現象會慢慢減輕 . 或許三五年 . 十年 . 二十年 . 總之 . 請對此現象淡然處之 . 自然無事 .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60527111544AAR5YFe


文章標籤

rhodesrb38h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